传统架构与融合超架构(Hyper-converged Architecture)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源的整合程度、管理和扩展方式、以及架构的复杂性等方面:
超融合的定义:计算与存储设备融合成为一体化的设备,例:即一台NUTANIX设备,同时承担普通X86服务器的计算工作以及磁盘阵列的数据存储工作。
资源整合程度:
- 传统架构:包括计算、存储、网络等基础设施都是独立的组件,分别采购、管理和维护。例如,服务器用于计算,存储阵列用于数据存储,网络设备负责网络传输。这种架构下,每个组件可能来自不同的供应商,需要单独进行配置和优化。
- 融合超架构:将计算、存储和网络资源深度整合到同一套硬件平台中,通常以x86服务器为基础,通过软件定义的方法实现资源的虚拟化和统一管理。在超融合架构中,每台服务器既是计算节点又是存储节点,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和虚拟化技术,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简化管理。
管理和扩展方式:
- 传统架构:管理和扩展往往比较复杂,涉及多个管理界面和工具,扩展时可能需要购置新的硬件设备,并进行复杂的配置和集成工作。
- 超融合架构:提供统一的管理界面,大大简化了管理和运维的复杂度。扩展时,只需要增加新的超融合节点,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整合新的资源,实现线性扩展,提高业务上线和资源扩容的效率。
成本和效益:
- 传统架构:初期投入可能较分散,但长期运维成本较高,包括硬件维护、电源消耗和冷却成本,以及人工管理成本等。
- 超融合架构:初始投资可能相对集中,但后期运维成本较低,能源效率较高,且能够更好地适应云时代的快速部署、弹性扩展和自动化运维需求。
灵活性和适用场景:
- 传统架构:更适合于稳定成熟、需求明确、对特定资源有较高专业化需求的场景。
- 超融合架构:尤其适用于私有云、混合云、边缘计算、VDI(虚拟桌面基础架构)、中小企业数据中心、分支机构以及需要快速部署和灵活扩展的应用场景。
总的来说,传统架构强调各个组件的专业化和定制化,而超融合架构更注重资源的标准化、集成化和简化管理,符合现代数据中心向软件定义和云化发展的趋势。